Posts written by Bill M. Mak

超級好學

記得小時候,家裡玩具不算多,跟妹妹經常玩一些自創的遊戲。其中一個遊戲是“上學”。

現在想起來實在有點兒匪夷所思,為什麼下了學還要上學呢?

那時我七歲,妹妹六歲,大家都是初小生。我只有一種玩具,就是樂高積木。妹妹玩具種類比較多,洋娃娃、公仔屋、煮飯仔,一大堆。妹妹喜歡跟著哥哥,但又不一定喜歡玩哥哥的玩具,所以我們找到一個折衷的方案,就是把積木和公仔屋結合起來,玩“上學”。

“上學”算是個什麼遊戲?用我們現代的用語,就是一個”上學“的虛擬世界,我們有各自喜歡的人物角色,可以當上學生、老師、訓導主任、校長、甚至守衛和司機。在遊戲過程中,我們又發現學生當中,又可以當班長、校車長、值日生等等。原來妹妹喜歡角色扮演,所以這個遊戲滿足了她的需要。

那麼,我的需要是什麼?

原來我的需要是排隊!

”上學“中人物多起來有幾十個,搭車要排隊,進學校要排隊,進課室要排隊,連去廁所也要排隊!妹妹討厭排隊,不耐煩到極點,覺得真沒意思,什麼都要排隊。為什麼要排隊?因為這個遊戲缺乏真實的內容,除了排隊以外,六七歲的我們想不到什麼更實在的。進了校車就是待著,進了課室又是待著,連進了廁所也是待著。

排隊給我整整有序的感覺。而且隊是會動的,整個流程能夠正常運作,給我一種十分順暢的快感。學校像一個小宇宙,也像一個生物,有不同的部分,不同的部分有不同的功能,大家互相配合,老師用心教學,學生用功學習,十分和諧。有時候我還會把老師教過的東西,在這個虛擬的學校裡重複一遍,這把妹妹學習的意欲也帶動起來。不過想起來,超級好學的應該是我,而且從小就注定了,應該當老師。

由於喜歡排隊,也許適合當學校管理層,呵呵。

港日文化衝擊

香港人愛日本,眾所週知。學校裡有同事,疫情尚未結束,年底前已去了日本三趟。自從日本對外解封,來往香港日本的航機,幾乎每天爆滿。如果說西班牙是英國的後花園,馬來西亞是星加坡的後花園,那麼香港的後花園絕對就是日本。其實,不單是香港人,中港臺的華人其實都愛到日本旅遊,而且不只是觀光購物,有一大部分的人被日本文化深深吸引。他們覺得日本人文明、有禮貌、有品味,不管跑都哪裡都有賓至如歸的感覺,儘管語言不通,來到日本,感覺都絕對是正面的。

我在日本生活了幾乎十二年,對日本文化的體驗,已經超越了一般遊客。由於日常生活都用日語,加上都是亞洲人的面孔,生活就像本地人一樣。不過,作為本地人在日本生活,包括旅遊,感覺與外國遊客其實都有一定共通之處。為什麼?因為本地遊客其實是日本本地旅遊業的主體,而且十分發達。當然,有一部分旅遊服務是針對外國遊客的,而且對當地經濟發展起了相當大的作用,不過整體來說,日本旅遊業發達,主要是內需帶動的。

有時候,我跟香港的朋友說,您們愛到日本旅遊,喜歡那邊的環境,嚮往那邊的生活,有沒有想過日本人到香港旅遊,有什麼感受,香港文化給他們留下什麼印象呢?

日本人表達含蓄,這樣問日本人的話,大概對方要不就是微笑,客套一下,要不就是支支吾吾,說半天都不知道他要說什麼。二十多年前,記得曾經在香港舉辦過國際青年會議,我作為大會主席,歡迎各國青年代表暢所欲言。說是個會議,其實只是一個青年營,就在烏溪沙。有一個日本代表(其實只是自願的參加者),真的說出一些自己的想法,坦言感覺中國大陸官方一些不實的言論云云。其他日本同伴(其實也只是其他剛相識的參加者)馬上給他打顏色,最後還有個忍不住,用日語跟他說了一句——請注意!

每次到日本都會碰到一些剛認識的日本人,他們都喜歡問對方,日本給他們留下什麼印象,答案當然都是劃一的好。反過來好像很少香港人會這樣問遊客,這樣問日本的遊客就更少了。除了語言的隔閡,要求對方表達個人意見,這個行為給一般日本人很大壓力。要知道日本人心裡的想法,最直接的通過觀察他們實體的行為。

週末從數碼港坐小巴到堅尼地城,碰上日本人的乘客,發生了這件事。登車的是一對中年夫婦,帶著兩個小孩,父親牽著大孩子的手,母親抱著小孩子,滿手是東西,頗為狼狽。還沒坐下來,車就開了,就是香港人熟悉的那種小巴的顛簸。司機說了幾句話,說小孩沒拍卡付錢,大概不知道對方不懂粵語,語氣不太耐煩。於是夫婦用英語問過究竟,婦人解釋孩子未滿兩歲,司機可能沒聽懂,只是用英語不斷說“child pay”。其實大家交流時,聲線不算高,也不算粗暴,不過車開了幾分鐘後,到了山頂公路時,男人便突然按鈴,嚷著要在巴士站處下車。那裡沒有巴士站,只是公路邊,司機讓他們下車。男人低聲用日語嚷著,大概什麼無禮的傢伙。我在後面看著,心想要不要給雙方解釋。夫婦匆忙下車,婦人頗為狼狽,但默然無語。我心想,這就是香港給我們從日本來的客人留下的難忘印象。什麼印象?當然是負面的印象呀!為什麼?日本有一句話,“客就是神”(お客様は神様),即是顧客至上(有人指出原來那句日語不是這樣理解的)。萬千港客到日本,感覺當地服務業無微不致,體貼入微。有人甚至用“感動“來形容,沒想到從對方的立場來說,一切都只是專業的表現。誠然,專業不一定代表不是發自內心的,專業也可以是真誠、真心的!不過對日本人來說,對方來消費,就是要享受收費者提供的服務,讓消費者滿意,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。

然而,理所當然的事情,在香港不一定是。

香港服務行業的水平,跟日本的對比,立竿見影。香港人沒有日本人那麼嚴謹,這是事實。最近遇上一些小事,讓我反思香港人的素質。幾個月前搬家,買了一個大電視櫃,幾千塊的那一種。搬運公司是外判的,來的時候把電視櫃的一個角落弄壞了,最後還是要讓我簽單,單上還說明貨物完整無缺,若後來發現問題則不予退還。這樣子我有點難堪,唯有跟搬運的人了解,可不可以修補。一個工人發惡,說這本來就是陳列品,已經是減價了,還想怎麼樣?自己出錯了,不但不承認,還要挖苦對方,這就是一些香港人的素質。我黑著臉的,看著弄壞了的角落其實不影響傢俬功能,就算了吧。最後另一個工人,二話不說,拿著黑筆把弄壞的角落塗了,至少察覺不了。這種事情在日本是不可想像的。

上週業主叫了師傅給我修理水喉。那個師傅十分年輕,看來不過二十歲,修完了一大堆垃圾。我提醒他請把東西帶走,他很不耐煩的跟我說,不就掃一下就可以了嗎?因為修的是廁所和廚房,所以第一是要檢查清楚,所有水喉正常,不是話走就走,第二是要把帶來的東西拿走,包括垃圾。最後,他還是很馬虎的弄了一下,留下不少螺絲廢紙等東西。不是我付錢,我也沒辦法,我也不想給業主投訴,做這種囉嗦的麻煩事。算了唄!

在日本,服務員甚至會跪在地上跟客人說話。第一次碰到這種情境,也許會嚇一跳。原來只是服務員考慮到對方,不讓對方抬頭跟服務員說話,因為這是種無禮的行為。服務在日本是一門藝術,由於整體的水平很高,所以不達標的話,是很明顯的劣質行為。劣質行為在日本會被大眾排斥和歧視,而日本人在群體意識這方面是極為強的,甚至說強得殘酷。被視為劣質的人,被視為缺乏常識的人,亦即是流行語說的KY(空気を読めない)。這些人被大眾排斥,大眾把他孤立起來,把他當作透明人,讓他自生自滅。儘管不像歐美,很少出現暴力行為,不過一旦被孤立的話,社會上不能立足,承受壓力之大,我們外人很難想像。這也就是日本自殺率高企的原因之一!

香港人個人主義強,自我中心的人多,於是有人粗心大意,有人自私自利。從正面的角度來看,大家承受的社會壓力也相對小,個人發揮的空間則更大。不過,香港的服務性行業,什麼時候才能達到日本的水平呢?我看在這一輩子,能夠看到一些改善,已經心滿意足了。香港人到日本消費享受,同時可以培養同理心,把心修得更細,久而久之也會有進步。

2023年書目

中文

《論語》原文+英譯

《孟子》原文+英譯

《道德經》原文+英譯

《世說新語》

《南方草木狀》

《本草綱目》

《边城

 

英文

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 – Vol. 1. The Great Conversation

Needham: SCC VI.1 Botany

Hall: Maritime trade and state development in early Southeast Asia

Wolters: Early Indonesian commerce: a study of the origins of Śrīvijaya

 

梵文

Aṣṭasāhasrikāprajñāpāramitā (八千頌般若經)

Va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 (金剛般若波羅蜜經)

Triṃśikāvijñaptimātratā (唯識三十頌)

Bodhicaryāvatāra (入菩提行論)

Vimalakīrtinirdeśasūtra (維摩詰經)

Gārgīyajyotiṣa Aṅga 6

 

日文

和田秀樹:80歳の壁

 

法文

Voltaire: Candide

Camus: L’Étranger

 

世界語

La Kanada Verkaro

Tonkin: Memoru ĉi praulojn

 

2023年書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