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夏天,我在劍橋李約瑟研究所(NRI)參加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研討會。研討會的主題是「探索中國歷史中的感官世界」。研討會的主辦人是最近獲得了劍橋大學博士學位的方希博士(Dr. Flavia Xi Fang)。她在高奕睿教授(Prof. Imre Galambos)的指導下研究古代絲綢之路上的「香」。在李約瑟研究所工作期間,我因吳蕙儀博士的工作了解到弘立書院。她當時負責弘立書院的李約瑟研究所項目。吳博士激發了我對弘立書院的興趣,弘立書院的學生,究竟如何做到跨學科的研究?這類研究對大學生,甚至是學者來說,似乎難以勝任,因為大學的學習和研究都很專業,但同時亦有很大的局限性。2020年,我組織了一個題為 「中國、印度和伊朗——科學交流與文化接觸 」的跨學科研討會,出席的十多位學者,主要來自三個機構 — 李約瑟研究所、古印度與伊朗信託會(Ancient India and Iran Trust)以及劍橋大學亞洲與中東研究院。研討會原計劃於 2020 年9月舉行,由於因新冠疫情被逼推遲。在此感謝贊助商與多位學者支持,研討會於 2021 年 10 月 8-9 日成功舉辦。其中劍橋大學羅賓遜學院(我曾是該院的副院士,Bye-Fellow)、高奕睿教授和李所院長梅建軍給予了很大的幫助。方希博士同是研討會主持人,也是發言人,其報告內容取自其即將答辯的論文。2023年3月,高奕睿教授來港參加在香港科技大學舉辦的「李約瑟論壇」,是次大型學術活動由李約瑟科技與文明基金會(香港)策劃。作為籌備會會員之一,我藉此機會邀請高教授為弘立社群舉辦一場講座,主題為 「歸義軍時期敦煌學士郎」。這次劍橋工作坊,邀請我的正是方希博士,她跟另一位主辦者Avital Rom博士,同是高奕睿教授的博士生。
這次工作坊,筆者選題為「苦口良藥—古代中國『苦』的歷史」。收到邀請函時,原來的想法是簡單談一下天文學相關的話題。不過去年,不知為何,突然關注樹木和草本植物起來,書翻起來就停不了,最後無心插柳柳成蔭,就這樣進入了植物學的研究。當我在 A9 辦公室的書架上翻閱《中國之科學與文明》(SCC)第六卷第五分冊時,讀到古籍對草藥的描述,實在讓我著迷,其中對「苦」的描述亦讓我感到好奇。每週與單寧校長和其他中文老師的對話,讓我感受到中國人苦幹實幹(下苦功)的美德。我的論文探討了中國人對「苦」的理解的起源。「苦」既是一種治癒的味道,也是一種有意義、有品德的生活態度。在這篇論文中,我試圖從道家「無為」傳統和佛教的四諦中尋找答案,四諦以duḥkha為起點,漢譯一般為「苦」。
在劍橋期間,與眾多學者會面。一如既往,順路遊覽,參觀大英博物館和當地歷史名勝,增廣見聞。李約瑟研究所的東亞科技史藏書,也是這次劍橋之旅目標之一——完成我的著作!期間碰到了查永茂博士、弘立書院「書院中的書院」Diana和Sarah,他們正在為弘立書院的高年級學生開設課程。在離開英國前,我必須取回我在劍橋逗留期間陪伴我的古琴。中世紀教會史學者、羅賓遜學院院士Joan Greatrex博士把我的古琴放在她的櫃子裏已經一年了。她雖然已經九十多歲了,但仍然非常活躍。我還見到認識了幾十年,Joan Greatrex博士的兒子 — 渥太華大學古典學的Geoffrey Greatrex教授。90 年代,還是麥吉爾大學的語言學本科生的我與Geoffrey通過世界語相識。Geoffrey 現在是加拿大世界語協會的主席,在世界語學術圈子裡,非常活躍。2022 年 8 月,當我應邀出席蒙特利爾 105屆國際世界語大會(Universala Kongreso de Esperanto),在第 73 屆國際世界語大會大學 Internacia Kongresa Universitato (IKU) 上發表「絲綢之路科學」的演講時,Geoffrey 正是介紹我的主持。
- 久仰大名,英國巨石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