癸卯仲夏於英國巨石陣    Bill Mak @ Stonehenge

癸卯仲夏於英國巨石陣 Bill Mak @ Stonehenge

過去一年,為了弘立書院成立中華研究中心,時間都花在行政方面。實際上,學術活動才是學者真正工作的核心。但學者究竟在幹什麼?讀書、寫論文、教學?如果我們說研究,學者究竟在研究什麼?學者的生活給外界的印象,要不是深不可測,就是莫名其妙。香港社會,商業掛帥,大眾對學術抱有很多誤解,認為學術研究必然是枯燥無味,甚至是無用的。香港人消費主義的慣性思維模式,讓很多人對一些不了解的事物抱有一種過於功利主義的態度,認為對自己當下無用的東西,就是完全無用的東西。不明白的東西,其實需要耐性了解,不一定是沒用,更不一定是對方解釋得不好。說不定學會虛心聆聽,會看通更多事物,心胸更廣闊,懂的人會更願意給不懂的人解釋。不過,無用之用,本來就是我們中華文化固有的觀點和智慧,當代西方學者也有這種見解,像美國學者Abraham Flexner這部有趣的著作:The Usefulness of Useless Knowledge,值得一讀。無論如何,讓我為大家介紹一下我個人的研究,同時揭開學術研究的神祕面紗!

由於疫情影響,各種學術會議與合作計劃一併受到延誤,如今學術活動如同雨後春筍般復甦,開展得如火如荼。學者們三年不見,現在也都紛紛聚首,爭相交流,忙於會晤。而我也一樣,暑期的幾個月,我展轉於英國、德國、中國的不同大學開授課程、拜訪學者,並參與了多場學術會議。

一)英國劍橋。2023年6月19日—7月7日。劍橋大學/李約瑟研究所工作坊:「探索中國歷史裏的感官世界」

二)合肥。2023年7月9—26日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夏季學期研究生課:1)古代中國科技史入門; 2. 古代印度科學文獻導讀。

三)江西寶峰寺。2023年7月27—31日。梵語佛經讀誦與梵漢對勘。

四)曲阜。2023年7月31日—8月4日。參訪孔子博物館與當地書院。

五)香港。2023年8月10—11日。香港大學。「佛教、科學與技術:數碼世界對宗教的挑戰」國際會議的首屆論壇 —「人類的競爭與互鑑互補」。

六)香港。8月13日。香港佛教真言宗居士林。公開講座:「悉曇梵字與悉曇學」。

七)德國法蘭克福。2023年8月21—23日。第16屆國際東亞科技史會議。「東亞古籍翻譯的歷史與實踐」分組會議,發表文章題為「印度天文學著作的漢譯問題」。

八)中國蘭州、敦煌。2023年8月23—30日。「絲路國際科學會議」。發表文章題為「從鳩摩羅什到不空—中印天學在絲路上的傳播」。